上海的智慧城市有什么不一樣?
來源:中國安防行業網
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
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意味著城市數字化轉型不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一個頂層設計、總體統籌、相互協同的系統工程。
時間回到2010年,移動支付剛剛拿到“牌照”持證上崗,4G概念尚在普及,網友們紛紛討論“流量太貴不好推廣”,更“過分”的是,那時居然還沒有微信……
那一年,上海正式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智慧城市建設序幕由此拉開,一場數字化大潮,襲向這座全球城市。
如今,上海已成為全國5G基站部署居前列的城市,在全球也處于第一陣營;省級政府層面,上海第一個提出建設智慧政府,目前“一網通辦”接入事項達2341個,48個部門的179個系統接入“一網統管”,實時數據指揮城市運行;對于每個市民而言,改變更為直觀:一部手機就可以行遍全城,看病坐公交都可輕松搞定。
不過十年而已。
開啟新征程,上海定了一個新目標: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為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定下基調,為未來全球城市建設開啟“新航向”,走出一條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來。
打頭陣:搭建“下一代”
城市基礎設施
昔日楊浦濱江,大型工業建筑鱗次櫛比,形成了工業城市最典型的形態之一;如今漫步江邊,老工業區煥發數字經濟新面貌,在線新經濟生態園“長陽秀帶”跨越式發展,探索基于數字化的“初代”未來城市模樣。
即便放眼全球,如今上海的城市“數字化”率也屬于第一陣營——
數字經濟“基座”扎實:率先建成“雙千兆寬帶第一城”,實現5G城市全覆蓋。上海已累計建設5G室外基站3.14萬個、5G室內小站4.98萬個。
數字治理找到“牛鼻子”: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高效處置一件事”,“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成為牽引,超過80%的事項已經可以“全程網辦”。
同時上海還先行先試,給數據開放專門立法——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數據開放的地方政府規章《上海市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以規范公共數據開放。
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已經成為上海智慧城市的優勢特征。
主動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上海,從中嘗到了甜頭:數字化催生出大量顛覆性的新模式、新業態,在線教育、生鮮電商零售、“無接觸”配送等在線新經濟火熱發展,成為上海經濟快速復蘇的“最強引擎”。
“興業”“惠民”“善政”——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向紅,這樣解讀上海十年來的城市數字化轉型。
再定調:整體性轉變、
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
數字化轉型,上海市民看得見、感受得到。比如等公交車時長在以往像“盲盒”,現在通過線上查詢,或者車站電子顯示屏,就可以知曉下一班公交車的到站時間。今年,上海公交到站預報準確率將達到97%。變化背后,是上海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推進交通數字化轉型。
5月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以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的身份,舉行生活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并提出“根本上是為了人,關鍵要有體驗度”的目標。
數字化轉型并非新詞,此番再次定調,有什么不一樣?
“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意味著城市數字化轉型不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一個頂層設計、總體統籌、相互協同的系統工程,涵蓋城市生產、生活方方面面。
——加快筑牢城市數字底座。推動5G網絡深度覆蓋并持續演進,從“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全局出發,構建基于全面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
——著力推動全方位數字賦能。以“兩張網”為牽引,打造數據驅動的城市治理“新范式”,以在線新經濟為抓手,引領要素重構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努力創造普惠化數字體驗。以人為本,場景牽引,圍繞醫教養、文體旅等市民關心領域,打造無處不在、優質普惠的數字新應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認為,與一些地方提出的政府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等單領域的數字化相比,上海是在全國首個提出整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城市。
從產業、生活和治理三個方面,都能看到上海的探索和進步:
有創新的熱度——通過工業互聯網助力飛機建模仿真,可實現數據線上共享率提升至100%,仿真流程平臺化后,迭代優化時間可從一年縮短至一個月。
有城市的溫度——長三角地區已經全面實現了門診直接結算,在長三角區域內任何一家開通異地門診的醫院就醫,都可以“一卡通”,只需要支付個人自負部分,無需墊付也無需事后回老家報銷。
有守護的精度——借助遠程監測自動識別,目前上海電梯困人應急救援平均時間縮短至7分鐘左右。智慧電梯平臺只是守護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一個“小應用”,更別說那些被接入系統的消防栓、水電表、窨井蓋,都成為感知城市、造福百姓的“神經元”。
探新路:城市是主場
企業是主體,市民是主人
“瞄準未來數字城市的特征和趨勢”……未來的國際數字之都,到底面臨哪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譬如說城市都在搞“城市大腦”,到底人工智能怎么才能給大城市“減負”,讓大城市病得到根治;
無人駕駛未來肯定要大規模應用,意味著城市立體交通都需要重新設計,哪個城市可以拔得頭籌;
全新的數字時代,怎么才能等一等老年人……
這些共性問題,總要有人先行探索出一個答案。
“工業化完成是在英國的曼徹斯特,電氣化在美國的紐約,數字化上海是否可以率先走出一條新路?”在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看來,此輪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城市是主場,企業是主體,市民是主人”。
技術只是手段,獲得感才是目的。“數字化不是簡單地說要發展幾個產業,而是要把數字化全面地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吳金城說。
不指望能用“一招鮮”解決復雜問題,而是老老實實去啃那些跨部門、跨層級、跨技術、跨學科的硬骨頭。把整座城市連上網絡,一座未來城市才有可能成為“最聰明的城市”。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上海要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做一名引領方向的駕駛員。”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說。
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
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意味著城市數字化轉型不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一個頂層設計、總體統籌、相互協同的系統工程。
時間回到2010年,移動支付剛剛拿到“牌照”持證上崗,4G概念尚在普及,網友們紛紛討論“流量太貴不好推廣”,更“過分”的是,那時居然還沒有微信……
那一年,上海正式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智慧城市建設序幕由此拉開,一場數字化大潮,襲向這座全球城市。
如今,上海已成為全國5G基站部署居前列的城市,在全球也處于第一陣營;省級政府層面,上海第一個提出建設智慧政府,目前“一網通辦”接入事項達2341個,48個部門的179個系統接入“一網統管”,實時數據指揮城市運行;對于每個市民而言,改變更為直觀:一部手機就可以行遍全城,看病坐公交都可輕松搞定。
不過十年而已。
開啟新征程,上海定了一個新目標: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為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定下基調,為未來全球城市建設開啟“新航向”,走出一條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來。
打頭陣:搭建“下一代”
城市基礎設施
昔日楊浦濱江,大型工業建筑鱗次櫛比,形成了工業城市最典型的形態之一;如今漫步江邊,老工業區煥發數字經濟新面貌,在線新經濟生態園“長陽秀帶”跨越式發展,探索基于數字化的“初代”未來城市模樣。
即便放眼全球,如今上海的城市“數字化”率也屬于第一陣營——
數字經濟“基座”扎實:率先建成“雙千兆寬帶第一城”,實現5G城市全覆蓋。上海已累計建設5G室外基站3.14萬個、5G室內小站4.98萬個。
數字治理找到“牛鼻子”: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高效處置一件事”,“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成為牽引,超過80%的事項已經可以“全程網辦”。
同時上海還先行先試,給數據開放專門立法——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數據開放的地方政府規章《上海市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以規范公共數據開放。
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已經成為上海智慧城市的優勢特征。
主動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上海,從中嘗到了甜頭:數字化催生出大量顛覆性的新模式、新業態,在線教育、生鮮電商零售、“無接觸”配送等在線新經濟火熱發展,成為上海經濟快速復蘇的“最強引擎”。
“興業”“惠民”“善政”——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向紅,這樣解讀上海十年來的城市數字化轉型。
再定調:整體性轉變、
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
數字化轉型,上海市民看得見、感受得到。比如等公交車時長在以往像“盲盒”,現在通過線上查詢,或者車站電子顯示屏,就可以知曉下一班公交車的到站時間。今年,上海公交到站預報準確率將達到97%。變化背后,是上海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推進交通數字化轉型。
5月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以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的身份,舉行生活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并提出“根本上是為了人,關鍵要有體驗度”的目標。
數字化轉型并非新詞,此番再次定調,有什么不一樣?
“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意味著城市數字化轉型不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一個頂層設計、總體統籌、相互協同的系統工程,涵蓋城市生產、生活方方面面。
——加快筑牢城市數字底座。推動5G網絡深度覆蓋并持續演進,從“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全局出發,構建基于全面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
——著力推動全方位數字賦能。以“兩張網”為牽引,打造數據驅動的城市治理“新范式”,以在線新經濟為抓手,引領要素重構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努力創造普惠化數字體驗。以人為本,場景牽引,圍繞醫教養、文體旅等市民關心領域,打造無處不在、優質普惠的數字新應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認為,與一些地方提出的政府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等單領域的數字化相比,上海是在全國首個提出整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城市。
從產業、生活和治理三個方面,都能看到上海的探索和進步:
有創新的熱度——通過工業互聯網助力飛機建模仿真,可實現數據線上共享率提升至100%,仿真流程平臺化后,迭代優化時間可從一年縮短至一個月。
有城市的溫度——長三角地區已經全面實現了門診直接結算,在長三角區域內任何一家開通異地門診的醫院就醫,都可以“一卡通”,只需要支付個人自負部分,無需墊付也無需事后回老家報銷。
有守護的精度——借助遠程監測自動識別,目前上海電梯困人應急救援平均時間縮短至7分鐘左右。智慧電梯平臺只是守護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一個“小應用”,更別說那些被接入系統的消防栓、水電表、窨井蓋,都成為感知城市、造福百姓的“神經元”。
探新路:城市是主場
企業是主體,市民是主人
“瞄準未來數字城市的特征和趨勢”……未來的國際數字之都,到底面臨哪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譬如說城市都在搞“城市大腦”,到底人工智能怎么才能給大城市“減負”,讓大城市病得到根治;
無人駕駛未來肯定要大規模應用,意味著城市立體交通都需要重新設計,哪個城市可以拔得頭籌;
全新的數字時代,怎么才能等一等老年人……
這些共性問題,總要有人先行探索出一個答案。
“工業化完成是在英國的曼徹斯特,電氣化在美國的紐約,數字化上海是否可以率先走出一條新路?”在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看來,此輪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城市是主場,企業是主體,市民是主人”。
技術只是手段,獲得感才是目的。“數字化不是簡單地說要發展幾個產業,而是要把數字化全面地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吳金城說。
不指望能用“一招鮮”解決復雜問題,而是老老實實去啃那些跨部門、跨層級、跨技術、跨學科的硬骨頭。把整座城市連上網絡,一座未來城市才有可能成為“最聰明的城市”。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上海要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做一名引領方向的駕駛員。”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說。
下一篇:和政:“雪亮工程”建設提升社會管控水平
上一篇:數字化場館 打造“智慧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