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技術讓農業更“智慧”、更“無人化”
來源:中國安防行業網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人民大會堂宣布正式開通,這是讓國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開通服務,標志著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決戰決勝,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斗系統。
隨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系統的正式開通,如何讓北斗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在交通、農業、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北斗+”概念也開始“火”起來。
其實,北斗定位系統早已被應用在農業生產中,也在一步步改變著中國傳統農業,此次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未來定會為農業提供更加精準、智能的服務。那么我們今天來簡單看一下當前的北斗技術是如何運用在農業生產中的。
就在今年年初,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特別提出要利用北斗系統等高科技手段,服務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研發應用,集成應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的農情信息獲取技術日臻成熟,基于北斗自動導航的農機作業監測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廣泛應用于小麥跨區機收。”
將北斗技術應用在小麥生產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智慧麥作技術”,這項技術也是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之一。下面以這項技術為例簡單概括北斗技術如何賦能農業無人化生產。
北斗導航支持下的智慧麥作技術是將北斗導航、現代農學、信息技術、農業工程等應用于小麥生產耕、種、管、收的全流程,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確投入、特色服務”為特征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實現小麥生產作業從粗放到精確、從有人到無人方式的轉變。
那么這套技術“硬核”在哪里?
首先是立體化感知農業信息。以前種地都是依靠農民在農田親眼觀察判斷,但是這樣無法判斷所有農作物,具有片面性,而現在則可以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田間物聯網設備共同架設“天眼地網”,定量、全面、立體化地獲取農情數據。
其次,獲取農情數據后,種、肥、水、藥的施用量該怎么確定?以前農民施肥噴藥多是憑借自身經驗,有一定誤差,而現在智能技術則可根據氣候條件、土壤信息、品種特性、植物長勢等,開具種、肥、水、藥的精準藥量。
最后到了實施這一步,要依靠智能化農機裝備來實現。將農機、農藝與信息技術融合,給田里的“鐵騎軍”裝上“智慧大腦”,由他們來耕種管收,從而代替農民種地,真正實現“無人化”。
中國農科院種植機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文毅表示,目前,天空地立體化苗情監測診斷技術、無人機支持下的作物精確機噴藥技術、基于物聯網的灌溉技術等單項技術已趨于成熟,已在全國主要麥作區示范應用;小麥無人播種收獲技術已初具雛形,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有望在近年內實現應用。
北斗閃耀,澤沐八方,科學技術的發展惠澤每一個人。我們相信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未來會為農業帶來更多便利,為現代農業插上“無人化”翅膀,從而“飛”地更高更遠。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人民大會堂宣布正式開通,這是讓國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開通服務,標志著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決戰決勝,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斗系統。
隨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系統的正式開通,如何讓北斗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在交通、農業、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北斗+”概念也開始“火”起來。
其實,北斗定位系統早已被應用在農業生產中,也在一步步改變著中國傳統農業,此次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未來定會為農業提供更加精準、智能的服務。那么我們今天來簡單看一下當前的北斗技術是如何運用在農業生產中的。
就在今年年初,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特別提出要利用北斗系統等高科技手段,服務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研發應用,集成應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的農情信息獲取技術日臻成熟,基于北斗自動導航的農機作業監測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廣泛應用于小麥跨區機收。”
將北斗技術應用在小麥生產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智慧麥作技術”,這項技術也是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之一。下面以這項技術為例簡單概括北斗技術如何賦能農業無人化生產。
北斗導航支持下的智慧麥作技術是將北斗導航、現代農學、信息技術、農業工程等應用于小麥生產耕、種、管、收的全流程,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確投入、特色服務”為特征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實現小麥生產作業從粗放到精確、從有人到無人方式的轉變。
那么這套技術“硬核”在哪里?
首先是立體化感知農業信息。以前種地都是依靠農民在農田親眼觀察判斷,但是這樣無法判斷所有農作物,具有片面性,而現在則可以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田間物聯網設備共同架設“天眼地網”,定量、全面、立體化地獲取農情數據。
其次,獲取農情數據后,種、肥、水、藥的施用量該怎么確定?以前農民施肥噴藥多是憑借自身經驗,有一定誤差,而現在智能技術則可根據氣候條件、土壤信息、品種特性、植物長勢等,開具種、肥、水、藥的精準藥量。
最后到了實施這一步,要依靠智能化農機裝備來實現。將農機、農藝與信息技術融合,給田里的“鐵騎軍”裝上“智慧大腦”,由他們來耕種管收,從而代替農民種地,真正實現“無人化”。
中國農科院種植機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文毅表示,目前,天空地立體化苗情監測診斷技術、無人機支持下的作物精確機噴藥技術、基于物聯網的灌溉技術等單項技術已趨于成熟,已在全國主要麥作區示范應用;小麥無人播種收獲技術已初具雛形,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有望在近年內實現應用。
北斗閃耀,澤沐八方,科學技術的發展惠澤每一個人。我們相信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未來會為農業帶來更多便利,為現代農業插上“無人化”翅膀,從而“飛”地更高更遠。
下一篇:智能視頻監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探討
上一篇:智能電網知識分享(3)